《醫院科室短視頻背后的醫院院科荒誕現實主義》
上周三凌晨三點,我在急診科值完大夜班刷手機時,常見傳視突然被推送的科室"產科vlog"逗笑了——畫面里妝容精致的助產士正在演示"分娩呼吸法",背景音樂是短視抖音神曲。這種詭異的頻醫頻制違和感讓我想起去年在社區義診時,一個大媽舉著手機非要我給她的室宣"高血壓科普視頻"點贊的場景。


說來諷刺,醫院院科現在連醫院科室都開始經營自己的常見傳視"人設"了。骨科醫生秀肌肉記憶縫合,科室中醫科必拍把脈時的短視微表情特寫,最絕的頻醫頻制是精神科居然搞起"沉浸式就診體驗"——這讓我不禁懷疑,我們到底是室宣在治病救人,還是醫院院科在參加一場大型醫療真人秀?

記得剛規培那年,主任常說"醫學是常見傳視門沉默的藝術"。現在倒好,科室每個科室都成了直播間,白大褂們被迫修煉十八般武藝。前幾天路過兒科,親眼看見年輕護士舉著自拍桿追著患兒拍"溫馨互動",孩子哭得撕心裂肺,家長卻忙著調整美顏參數。這種黑色幽默,大概就是數字時代的醫患關系新寓言。
不過話說回來,這些看似荒誕的短視頻背后,藏著更吊詭的現實邏輯。當三甲醫院的公眾號閱讀量要納入KPI考核,當專家門診量要和短視頻轉化率掛鉤,那些舉著手術刀比心的外科醫生,何嘗不是在新時代醫療市場化下的無奈表演?我認識的心內科王大夫,為了完成宣傳任務,硬是把房顫消融術拍成了"心臟蹦迪現場"。
最耐人尋味的是觀眾反應。某次我隨手拍的換藥過程意外爆火,評論區清一色"醫生手好好看"——沒人關心傷口處理技術。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審美異化,讓醫療傳播變成了大型祛魅現場。當專業價值必須通過"顏值經濟"來兌現時,到底是大眾在消費醫療,還是醫療在迎合大眾?
當然也有例外。上周放射科老張的"一張CT的自白"就讓我眼前一亮。沒有賣萌耍寶,只是平靜講述影像背后的生命故事,反而收獲了大量走心評論。這或許暗示著某種可能性:當流量狂歡退潮后,真正能打動人的,依然是那份對生命的誠實凝視。
深夜值班時我常想,希波克拉底誓言里肯定沒提過要會剪卡點視頻。但在這個注意力經濟的時代,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批判,而是學會戴著鐐銬跳舞——就像手術時既要精準切除病灶,又要盡量保留健康組織。
(寫完這段突然接到急診電話,看來今晚的思考只能到此為止了。畢竟真實的醫療永遠發生在鏡頭之外,不是嗎?)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