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火災短視頻劇:當災難成為流量密碼》
(一)上周三凌晨三點,火災火災我被手機震動驚醒。短視短視朋友發來一條視頻鏈接,頻劇頻劇配文:"快看!情介XX小區著火了,火災火災現場直播!短視短視"點開視頻的頻劇頻劇瞬間,我愣住了——搖晃的情介鏡頭里,橙紅色的火災火災火舌正貪婪地舔舐著整棟居民樓,而拍攝者的短視短視畫外音卻帶著詭異的興奮:"老鐵們雙擊666!這火勢夠猛吧?頻劇頻劇"


(二)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目睹火災,是情介胡同口的雜貨鋪。大人們拎著水桶往前沖,火災火災孩子們被護在最后面。短視短視那天回家后,頻劇頻劇父親用炭筆在墻上劃了道黑線:"記住,人命關天的時候,看熱鬧的都該挨揍。"

如今這道黑線,正在短視頻時代被算法輕易抹去。某平臺數據顯示,帶#火災現場#標簽的視頻平均播放量是日常內容的17倍。最魔幻的是去年鄭州暴雨期間,有主播為了拍攝救援畫面,竟私自挪開警戒線——這種荒誕讓我想起《黑鏡》里那句臺詞:"如果它沒有發生,那它就不存在。"
(三)我們正在培養一種新型的災難審美。火焰的舞蹈、濃煙的形態、受困者的表情...這些元素經過15秒剪輯,配上動感BGM,最終變成拇指上劃就能消費的視覺快餐。某MCN機構的朋友私下告訴我,他們培訓新人時會強調:"拍火災要找準三個黃金機位——仰拍顯火勢,平拍抓表情,俯拍展全景。"
更吊詭的是救災現場的生態鏈。去年杭州某商場火災,我到現場時發現三撥人:消防員、受災群眾、舉著自拍桿的主播。有個穿JK制服的女孩對著鏡頭比心:"寶寶們禮物刷起來,滿2000火箭我就再靠近十米!"她身后五米處,有位老人正對著燒成焦黑的相冊發呆。
(四)或許我們該重新理解古希臘的"劇場效應"。當年人們在圓形劇場觀看悲劇獲得凈化,今天我們通過6英寸屏幕消費他人的不幸來獲得——什么呢?多巴胺刺激?社交談資?還是某種扭曲的幸存者優越感?
有個實驗很有意思:讓兩組人分別觀看傳統新聞報道和短視頻平臺上的火災內容。前者80%的人表示愿意捐款,后者這個數字驟降到12%。研究者發現,過度娛樂化的呈現方式會激活大腦的獎賞回路,反而抑制了共情能力——我們越是沉浸于"火災劇"的刺激,就越難把屏幕里的災難當真。
(五)前兩天路過消防隊,看見墻上有行新刷的標語:"救火不如防火,圍觀不如圍護。"突然想起那個凌晨收到的視頻,我默默長按選擇了"舉報"。
在這個萬物皆可短視頻的時代,或許我們最該守護的,是面對災難時那份笨拙的嚴肅性。就像我父親那代人會固執地把滅火器放在客廳最顯眼處,而不是把它變成直播間里的背景道具。







